【专家专访】倪斐——元气与脾胃

文章附图


今天的主角出身中医世家,从事中医近20年。

温文尔雅是对倪斐医生的第一印象,笑口常开是他的名片,对事对人都积极乐观,言谈中充满智慧,对各类中医奇法妙方熟捻于心。倪斐的外祖父在家乡是尽人皆知的名医,受其影响,走上中医之路,今天就由倪斐医生为大家解密元气与脾胃





人体的元气,从其本源看,是由先天之精气水谷之精气自然界的清气三者相结合,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活动作用而生成。气的生成有赖于全身各脏腑组织的综合作用,其中与脾胃等脏腑的关系尤为密切。

肺为气之主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肾为生气之源

总之,元气的生成,一者靠肾中精气水谷精气自然界清气供应充足;二者靠肺、脾胃、肾三脏功能的正常。其中以脾肺更为重要。故临证所谓补气,主要是补脾肺两脏之气。


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在元气中的作用

脾在现代医学中是人体最大的淋巴器官,主要功能有造血,储血,滤血,清除衰老的红细胞和参与集体的免疫反应等。

传统医学认为,脾与胃为表里关系,和肌肉、唇、口等构成脾系统。主运化、统血,输布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百骸皆赖脾以濡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基本包含了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如:脾胃,肝胆,大小肠等,在五行属土,为阴中之至阴。


 

 

脾的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脾具备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和运输的功能。脾的运化功能主要依赖脾气升清和脾阳温煦的作用,脾宜升则健。水谷入胃,全赖脾阳为之运化。《医原》说:“脾有一分之阳,能消一分之水谷;脾有十分之阳,能消十分之水谷”。

脾的运化功能,包括运化水谷运化水液两个方面。

1)运化水谷:水谷,泛指各种饮食物。脾运化水谷,是指脾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作用。食物经过消化吸收后,其水谷精微又靠脾的转输散精作用而上输于肺,由肺脏注入心脉化为气血,再通过经脉输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以及皮毛、筋肉等各个组织器官。由于饮食水谷是人出生之后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也是生成气血的物质基础。所以称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的运化功能强健,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才能健全,才能为化生气、血、津液等提供足够的养料,才能使全身脏腑组织得到充分的营养。反之,若脾失健运,则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便因之而失常,就会出现腹胀、便溏、食欲不振以至倦怠、消瘦和气血不足等病理变化。


(2)运化水湿:指脾对水液的吸收和转输,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即脾配合肺、肾、三焦、膀胱等脏腑,调节、维持人体水液代谢平衡的作用。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脾在运输水谷精微的同时,还把人体所需要的水液(津液),通过心肺而运送到全身各组织中去,以起到滋养濡润作用,又把各组织器官利用后的水液,及时地转输给肾,通过肾的气化作用形成尿液,送到膀胱,排泄于外,从而维持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如果脾运化水湿的功能失常,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而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甚则形成水肿。

2.脾主生血统血:脾主生血,指脾有生血的功能。统血,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主统血,指脾具有统摄血液,使之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于脉外的功能。

1)脾主生血: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生成血液的主要物质基础。脾气健运,化源充足,气血旺盛则血液充足。若脾失健运,生血物质缺乏,则血液亏虚,出现头晕眼花,面、唇、舌、爪甲淡白等血虚征象。

脾主统血:脾气能够统摄周身血液,使之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血脉之外。脾统血的作用是通过元气的摄血作用来实现的。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摄血;气旺则固摄作用亦强,血液也不会逸出脉外而发生出血现象。反之,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化源不足,则气血虚亏,气虚则统摄无权,血离脉道,从而导致出血:由此可见,脾统血,实际上是气对血作用的具体体现。脾之统血与脾阳有密切关系。因脾失健运,阳气虚衰,不能统摄血液,血不归经而导致出血者称为脾不统血,临床上表现为皮下出血、便血、尿血、崩漏等,尤以下部出血多见。


3. 脾主升清:升,指上升和输布;清,指精微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具有将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吸收并上输于心、肺、头目,再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全身,并维持人体内脏位置相对恒定的作用。这种运化功能的特点是以上升为主,故说“脾气主升”。

脾之升清,是和胃之降浊相对而言。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之升可以维持内脏位置之恒定而不下垂。脾的升清功能正常,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才能正常吸收和输布,气血充盛,人体的生机盎然。如脾气不能升清,则水谷不能运化,气血生化无源,可出现神疲乏力、眩晕、泄泻等症状。脾气下陷(又称中气下陷),则可见久泄脱肛甚或胃下垂、子宫下垂等。

脾的生理特性:

1.脾宜升则健:元气的运动方式为升降出入,心肺在上,在上者宜降;肝肾在下,在下者宜升;脾胃居中焦,能升能降,维持着气机升降出入的动态动衡。脾升胃降,为人体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

2.脾喜燥恶湿:脾为太阴湿土之脏,胃为阳明燥土之腑。脾喜燥恶湿,与胃喜润恶燥相对而言。脾能运化水湿,以调节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脾虚不运则最易生湿,而湿邪过胜又最易困脾。脾主湿而恶湿,因湿邪伤脾,脾失健运而水湿为患者,称为“湿困脾土”,可见头重如裹、脘腹胀闷、口粘不渴等症。若脾气虚弱,健运无权而水湿停聚者,称“脾虚生湿”,可见肢倦、纳呆、脘腹胀满、痰饮、泄泻、水肿等。



3.脾气与长夏相应:脾主长夏,脾气旺于长夏,脾脏的生理功能活动与长夏的阴阳变化相互通应。脾与中央方位、湿、土、黄色、甘味等有内在联系。故长夏之时,处方遣药,常常加入藿香、佩兰等芳香化浊、醒脾燥湿之品。

脾胃常见问题

主要证候及特征:

1.脾胃虚弱

①主要脉症:食少便溏,体倦乏力,少气懒言,脘腹胀满,食后尤甚,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缓弱。

②证候特征:本证以脾胃对水谷吸收、运化、输布的功能障碍并兼一般气虚证候为特征。

③家居调养:

a锅巴250g,炙鸡内金12g,白糖适量,煮粥喝;

b小鲫鱼煲汤喝;

c黄芪30g,大枣10枚,陈皮6g,煎汤代茶;

d清蒸南瓜,乘热吃;猪肚汤;

e隔物灸:神阙穴或者命门穴  贴8小时

f家居灸:足三里、阴陵泉,每穴2-30分钟

g另:扁豆,山药,牛肚,羊肚,狗肉,鸡肉,花生,兔肉,番薯等均可。

   :萝卜,山楂,槟榔,金橘,柿子,薄荷,胡椒等

2.脾阳虚衰

①主要脉症:脘腹隐痛或不适,喜温喜按,腹胀肠鸣,食少,泛吐清水,大便溏薄,面色白无光泽,肢冷畏寒,神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②证候特征;具有一般脾气虚的表现及脘腹隐痛,喜温喜按,肢冷畏寒等阳虚生内寒的证候特征。

③家居调养:

a锅巴250g,炙鸡内金12g,红糖适量,煮粥喝;

b小鲫鱼+干姜9g,煲汤喝;

c黄芪30g,大枣10枚,陈皮6g,干姜5g,煎汤代茶;

d清蒸南瓜,乘热吃;猪肚汤;

e隔物灸:神阙穴、命门穴,贴8小时;

f家居灸:中脘穴,中魁穴,每穴灸20—30分钟;

g另:扁豆,山药,牛肚,羊肚,狗肉,鸡肉,花生,兔肉,番薯等均可。

   :萝卜,山楂,槟榔,金橘,柿子,薄荷,胡椒等

3.胃阴不足

①主要脉症:胃脘不舒或隐痛,饥不欲食,口干唇燥,干呕呃逆,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数,

②证候特征:具有舌红少苔,脉细数等一般阴虚的临床表现及饥不欲食,干呕便干等胃纳减少,胃失和降的证候特征。

③家居调养:

宜:a白萝卜汁半杯,姜汁数滴,温服

       b荸荠适量,生吃

       c柚子适量

       d药芹(旱芹,水芹均可),丝瓜,冬瓜,苦瓜,豆腐,茼蒿,马兰头,慈姑,茭白,绿豆等;

       e芦根30g或麦门冬5g,水煎代茶喝;

       f家居灸:照海,内庭穴,每穴灸20分钟;

忌:胡椒,花椒,茴香,桂圆,辣椒,桂皮,生姜,葱,洋葱,狗肉,羊肉,烟酒等。

4.寒邪客胃

①主要脉症:胃脘冷痛,重则拘急作痛,遇寒加剧,得温痛减,口淡不渴,呃逆呕吐,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

②证候特征:具备寒邪袭胃的病史胃脘冷痛拘急,喜热恶冷等证候特征。

③家居调养:

宜:a生姜5片,羊肉500g,煮熟食用;

       b大葱葱白5根,糯米100g,煮粥喝;

       c鲢鱼头一个,葱白5根,生姜5片  煮鱼喝鱼汤;

       d红糖一勺,生姜3片   水煮开后饮用;

       e隔物灸贴中脘穴或者神阙穴,8小时左右;

       f家居灸:中魁穴,足三里穴  每穴20—30分钟

忌:猕猴桃,甘蔗,莼菜,西瓜,螺蛳,蚌肉,螃蟹,柿子,香蕉,苦瓜,梨,荸荠,甜瓜等。

5.脾胃湿热

①主要脉症:胸脘痞闷,脘腹胀痛,终日不解,脘中嘈杂灼热,口粘口苦,渴不欲饮,纳呆,食甜则泛酸,大便粘滞不爽,尿黄短少,舌苔白厚腻或黄厚腻,脉濡数或滑数。

②证候特征:兼具胸脘痞闷脘中灼热口粘口苦;,渴不欲饮舌苔黄腻等脾湿胃热的证候特征。

③家居调养:

宜:a白萝卜汁半杯,姜汁数滴,温服

       b荸荠适量,生吃

       c柚子适量

       d药芹(旱芹,水芹均可),丝瓜,冬瓜,苦瓜,豆腐,茼蒿,马兰头,慈姑,茭白,绿豆等;

       e芦根30g或麦门冬5g,水煎代茶喝

       d家居灸:曲池穴,内庭穴,每穴灸20分钟;

忌:胡椒,花椒,茴香,桂圆,辣椒,桂皮,生姜,葱,洋葱,狗肉,羊肉,烟酒等。

6.食滞胃肠

①主要脉症: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得食更甚,吐泻后则舒,嗳腐吞酸,厌食,恶心呕吐,吐出物臭秽,泄泻或大便不爽,泻出物臭如败卵,舌苔厚腻,脉滑实。

②证候特征:具有暴饮暴食病史脘腹胀满疼痛得食更甚嗳腐吞酸厌食等食积的证候特征。

③家居调养:

宜:a槟榔10g,煮水喝;

       b焦荞麦30g,煮水喝;

       c萝卜籽10g,煎汤代茶;

       d鸡内金10g,研末冲服;

       e山楂10g    炒麦芽10g   水煎服用,对肉食或者米面食用过多尤为适合;

       f普洱茶适量,对饮食过腻比较适合;

       g家居灸:然谷穴灸20—30分钟;

h另,豇豆,柑橘,莴苣可食用。

忌:糯米,栗子,大枣,桂圆,蚕豆,芡实,番薯,人参,黄芪,黄精,洋葱,豌豆,黄豆,核桃,蚌肉,鹅肉,鸡蛋,鸭蛋,阿胶,甘草,甜腻等。

7.湿邪困脾

①主要脉症:脘闷纳呆,口中粘腻,肢体困重,口淡不渴,大便稀溏,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濡缓。

②证候特征:具有脘闷纳呆肢体困重苔白腻等湿邪困脾的证候特征。

③家居调养:

宜:a炒扁豆15g,生山药15g,茯苓10g,炒白术10g,水煎服用;

       b乌骨鸡1只,肉豆蔻30g,草果10g,将中药用纱布包起,放鸡肚子内,煲煮喝汤吃肉。

       c健脾化湿茶,泡水喝或者陈皮6—10g,泡水喝;

       d隔物灸,贴神阙穴   8小时

       e家居灸:阴陵泉,三阴交或者丰隆穴,每穴灸20—30分钟

忌:芝麻,松子,核桃,鸭肉,螃蟹,蚌肉,田螺,梨,香蕉,柿子,甜瓜,苦瓜,菠菜,蜂蜜,阿胶,牛奶,蛙肉,海参,甲鱼,蛤蜊,牡蛎,鳝鱼,百合,茄子,茼蒿,当归,肉苁蓉等。

8.肝气犯胃

①主要脉症: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脘痛连胁,胸闷嗳气,喜长叹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忧思恼怒则痛甚,苔薄白,脉弦。

②证候特征:具有情志所伤病史胸胁胀痛急躁易怒嗳气叹息等肝胃气滞的证候特征。

③家居调养:

a金橘2—3个煮水喝;

       b槟榔10g,煮水喝;

       c萝卜籽10g,水煎服用;

       d香菜15g,水煎服用;

       e青菜适量,旺火快炒后食用

       f家居灸:期门穴,太冲穴,每穴灸20分钟;

h另豇豆,山楂,麦芽,苏叶,胡萝卜,陈皮,芹菜,番茄,薤白,绿茶等。

:番薯,糯米,蚕豆,菱角,板栗,黄豆,芋头,莲子,桂圆,黄芪,羊肉,鸡蛋,大枣,人参,黄精等。

9.瘀血内停

①主要脉症:脘腹刺痛,痛处不移,按之痛甚,食后加剧,人夜尤甚,或胃肠有包块,舌质紫暗,脉涩。

②证候特征:具有刺痛有定处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等瘀血的证候特征。

③家居调养:

a藕汁,生山楂,韭菜,菠菜,黑木耳,香醋,猴头菇,包菜等

       b隔物灸:神阙穴,贴8小时;

       c家居灸:中脘或者神阙穴,血海,每穴灸20分钟;

:生冷寒凉之物:如,生荸荠,生地瓜,生黄瓜,生山芋,生萝卜,香蕉,柿子,螃蟹,蚌,蛤蜊,螺蛳,西瓜,苦瓜等。




【注意要点】

防治脾胃肠病证时,应注意生活调摄,特别应注意饮食。

宜进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进食流质饮食,慎食油腻、鱼腥、辛辣,忌食生冷、粗硬、醇酒类食物。

营养要平衡,避免偏食。

进食要有规律,也可遵医嘱少食多餐。

要注意饮食卫生,忌食腐馊不洁之食物,可配合食疗加以调养。

居处要寒温适宜,避免冷湿,防止外邪侵袭。

注意劳逸结合,平时加强体育锻炼,病情较重时,应适当休息,必要时须卧床休息。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

服药时要冷热适宜,对于呕吐病人,应该少量频服。



在线客服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六 :8:30-17:00
 联系方式
客服热线:0510-85051309
邮箱:huacuitang@126.com